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近日拋出震撼彈!他表示,如果能回到大學時代,他會選擇鑽研物理科學,而非軟體科學,因為這將是 AI 未來的主流趨勢。這番話讓許多正在考慮科系或轉職的人開始思考:難道我們對 AI 的認知都錯了嗎?
目 錄
- 從感知到物理:AI 的演進之路
- 為何黃仁勳獨鍾物理科學?
- 物理 AI 的實際應用與未來展望
- 台灣 AI 人才的挑戰與機會
- 常見問答
從感知到物理:AI 的演進之路
黃仁勳指出,AI 歷經了幾個發展階段:
- 感知人工智慧 (Perception AI):這是 AI 的第一個浪潮,讓機器能夠感知環境,例如影像辨識、語音辨識等。
- 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第二波浪潮,AI 模型學會理解資訊並生成新的內容,像是大家熟悉的 ChatGPT 生成文字、Midjourney 生成圖像等。
- 推理人工智慧 (Reasoning AI):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AI 不僅能理解、生成,還能解決問題、識別從未見過的情況,甚至創造出具有推理能力的數位機器人,也就是代理型人工智慧 (Agent AI)。微軟和 Salesforce 等科技巨頭都已將 AI 代理視為重點發展領域。
而黃仁勳口中的「下一波浪潮」,正是「物理人工智慧 (Physical AI)」。
延伸閱讀:自由時報 / AI 工具應用蒐奇,上班族如何斜槓1人公司?
為何黃仁勳獨鍾物理科學?
黃仁勳雖然沒有詳盡解釋他選擇物理科學的原因,但他對物理人工智慧的極度看好,已經透露了端倪。
他強調,未來的 AI 將需要深入理解物理定律,包括摩擦力、慣性、因果關係等。這表示 AI 不僅要會「算」,更要會「理解」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例如,如何預測球會滾到哪裡?抓住物體時需要多大的力量才不會損壞?甚至判斷車後是否有行人?這些都涉及物理推理能力,甚至像是物體永久性(即使不在視線範圍內,物體依然存在)這種概念,都將在 AI 下一階段扮演關鍵角色。
這與過去強調程式碼、演算法的軟體科學有顯著差異。未來 AI 的發展,將更著重於如何讓 AI 與物理世界互動、理解並操作物理實體。
物理 AI 的實際應用與未來展望
當物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這個物理實體結合,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機器人技術 (Robotics)。黃仁勳提到,這對 NVIDIA 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正在全球各地建造高度自動化的工廠,以應對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 的調查數據,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持續成長,2024 年全球共安裝了超過 55.3 萬台新型工業機器人,創下歷史新高。這也側面證實了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的龐大需求。
未來,工廠將更智慧、更自主,這都離不開物理人工智慧的推進。
此外,物理 AI 的應用不只在製造業,還將擴展到自動駕駛、醫療手術機器人、智慧物流、太空探索等更多需要與物理世界深度互動的領域。
台灣 AI 人才的挑戰與機會
黃仁勳的「物理科學」論點,無疑為台灣的教育界和產業帶來了新的思考方向。過去我們可能更側重於軟體開發,但未來若要跟上物理 AI 的浪潮,跨領域人才的培養將成為關鍵。
台灣在半導體、精密機械等硬體製造方面具有優勢,若能將這些硬體實力與物理科學的理論基礎結合,並導入人工智慧的應用,將有機會在物理 AI 的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這也意味著,對學生而言,除了資訊工程、電機工程,物理系、機械系、材料系甚至化學系等基礎科學領域,在 AI 時代的價值將重新被定義。
想了解更多關於AI、科技與生活趨勢的深度分析嗎?歡迎點擊這裡加入討論交換心得:AI 工具應用蒐奇 /
https://line.me/ti/g2/gMUWGpbDuW4nyWg5yF0tl-ap7PmL7QH8-mZAhg,內有各領域大神人數常爆滿!快加入掌握更多精彩內容!
常見問答
Q1:黃仁勳說的「物理科學」具體包含哪些領域?
A1:物理科學是一個廣泛的學科,主要研究非生命系統。它通常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和地球科學。在 AI 的應用上,特別是物理學和機械工程的知識,將會越來越重要。
Q2:是不是現在念軟體科學就沒前途了?
A2:當然不是!軟體科學依然是 AI 發展的基石,沒有強大的軟體支援,物理 AI 也無法運作。黃仁勳的意思是,未來的 AI 將需要更深厚的物理理解能力,因此結合軟體和物理的跨領域人才會更吃香。軟體工程師若能補強物理或機械相關知識,將更具競爭力。
Q3:台灣的學校有相關的科系或課程可以學習嗎?
A3:台灣許多大學都設有物理系、機械工程系、材料科學系等,這些都是物理科學的基礎。近年來,許多學校也開始推動跨領域學程,鼓勵學生修習人工智慧、機器人相關課程。建議可以多方查詢各校的課程規劃,或是參加相關的產業實習,為未來做準備。
延伸閱讀:自由時報 / AI 工具應用蒐奇,上班族如何斜槓1人公司?
#黃仁勳 #AI #物理科學 #機器人 #未來趨勢 #科技新知 #鄉民派報健康智庫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