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的長照困境:聽不懂醫生怎麼辦?語言障礙下的慢性病危機

 


新住民的長照困境:聽不懂醫生怎麼辦?語言障礙下的慢性病危機

你能想像嗎?去看個醫生,卻一句話都聽不懂,還要自己猜症狀、亂吃藥。這不是誇張,而是很多新住民朋友正在面對的真實情況。

尤其是步入中年甚至老年的橘世代新住民,他們和我們一樣會老、會生病,卻因為語言不通,連基本的就醫都成了人生難關。更別說台灣現在慢性病盛行,如果沒有定期檢查、好好控制,後果可能非常嚴重。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群默默為台灣家庭付出的人,是怎麼在語言與制度中,一步步地走進長照需求的風暴中心。


新住民老了以後,該怎麼辦?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目前約有超過57萬名新住民,其中不少是來自東南亞、對中文理解有限的移民。而這些人當年或許是因婚姻移入,也許是陪伴家庭來台,現在年紀也慢慢邁入了需要醫療與照顧的年紀。

但問題來了——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常見問題,他們真的能理解醫生說了什麼嗎?又或者,能清楚知道要吃什麼藥、怎麼照顧自己嗎?

根據調查,許多新住民表示「去看病壓力超大」,因為看診沒有通譯,講不清楚病情,醫生也搞不懂狀況。最後只好「有藥就吃」,結果病情惡化也不自知。


語言障礙 = 醫療危機的放大器

你可能會想:「那叫家人陪去看醫生不就好了?」但事實並不簡單。

很多新住民的孩子忙著工作,也有的根本不願意陪爸媽去醫院,甚至有些人根本沒家人能依靠。一個人拖著病體去看病,卻因為語言不通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這種狀況比比皆是。

這也凸顯了一個大問題:台灣的長照系統還沒有真正把新住民納入考量。語言只是第一道門檻,後續的醫療理解、照護行為、長照資源使用,每一個環節都卡住了他們的健康權利。


長照政策中,為什麼新住民總是被遺忘?

近幾年,政府一直強調「長照2.0」,希望提供更全面的照護。但很現實的是,新住民的需求很常被忽略,因為整個制度是以台灣人為主體設計,忽略了語言、文化、生活背景的差異。

舉例來說,一位越南籍的新住民媽媽說:「我知道我血壓高,可是醫生說我聽不懂,我只知道吃藥,可是有時候吃完會頭暈,也不知道是不是副作用。」

這就顯示出,即便政府有補助、醫療資源,沒有「通譯服務」和「健康溝通」的橋梁,一切都只是空談。


專家建議:讓照顧更貼近文化與語言,才是真正的友善

面對這個現實問題,醫界與長照專家呼籲:

  1. 設置多語言通譯服務:至少在大型醫療院所,能有越南語、印尼語等基本支援。

  2. 訓練新住民成為照護員:讓他們服務自己社群,既解決照顧問題,也提供就業機會。

  3. 長照政策要有文化多元考量:飲食、宗教、生活方式都影響健康,必須納入規劃。


不只是他們的問題,其實是我們的問題

台灣是個高齡社會,橘世代正一個接一個走進醫療與長照系統。新住民雖然是少數,但這個族群越來越多,他們的健康不只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責任。

如果我們繼續用「你要學中文」、「你要自己適應」的態度面對,只會讓這個族群越來越邊緣。

與其等到他們進醫院、病情嚴重才補救,不如現在就開始打造一個真正友善的新住民醫療環境。這不僅是對他們的尊重,也是對整體社會健康的投資。


讓每個人都有說出病痛的權利

健康,不該被語言卡住。當一位新住民媽媽連「頭痛」都講不出口時,我們要做的,不是責怪她不學中文,而是該問:「我們的醫療系統,是不是哪裡做得還不夠?」

看見問題,是改變的開始。只要我們多一分同理、多一點制度設計的溫度,就能讓每一位橘世代新住民,在老去的路上少一點無助,多一點安心。


橘世代-新住民長照/慢性病威脅 先克服看診無通譯

新住民朋友在看病時,語言不通真的很困擾。希望醫療單位能提供更多通譯服務,讓大家都能安心就醫。

#橘世代 #新住民 #醫療通譯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