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患者在確診時多數已是晚期,並討論了慢性腎臟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法。
**張先生**是一位55歲的男性,因為感到疲倦和腿部水腫而就醫,最終被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第3期。
**台灣**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超過8成的患者沒有接受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提到,慢性腎臟病的成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
洪思群強調,應透過檢查**腎絲球過濾率(eGFR)**和**尿中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來早發現異常並接受治療。
正常人的腎絲球過濾率在90至130ml/min/1.73m2之間,而40歲後每年腎功能會下降1ml/min。
**亞洲人**因為比較容易罹患慢性腎臟病,應特別留意。網頁還提到,**許多腎友**常問是否需要洗腎,但應先檢視檢查報告中的相關指標。
洪思群提醒,慢性腎臟病在第1、2期鮮少會有症狀,因此不應等到出現血尿、小腿水腫等症狀才就醫。
#
1. **慢性腎臟病的潛在嚴重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這可能是因為在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症狀。
2. **重要的腎功能指標**:腎絲球過濾率(eGFR)和尿中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是評估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
3. **預防和早期發現的重要性**:透過定期檢查這些指標,可以早發現腎臟問題並進行治療,以防病情惡化。
4. **慢性腎臟病的成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以及高鹽、高脂肪的飲食習慣。
5. **台灣的腎臟病防治狀況**:台灣有高比例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但治療接受率不足。
6. **醫療建議**:不應等待明顯症狀出現才就醫,而應定期檢查腎功能,特別是對於有高風險因素的人群。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