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林維君通過她的書《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分享了在面對終末相關的生命教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面對失去和與解的方式,讓家人的離別更加有愛、無憾。
**文章深入探討了家人在面對病床上的家人臨終時,如何透過珍惜與愛的方式,而非急於求死,來豁免和支持病人。**
**林維君觀察到家人在面對病人時,常常因為恐懼和焦慮而陷入猶豫不決,尤其是在決定是否接受終末醫療護理時。**
**文章中提到,家人往往因為草根的風俗和直接的言語,而難以表達對病人的真實感受,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結。**
**林維君鼓勵家人們,即使在病人的生命關頭時,也要去思考和實踐病人對生活的珍視,並幫助病人看到他們所珍惜的一切,以及完成他們想要完成的事情。**
林維君提到家屬在面對病人的生死決定時,常常陷入以下幾種困境:
1. **生死意願的決定困境** - 家屬在病人是否接受終末醫療護理的問題上,往往會陷入為難,因為他們需要代表病人做出生死的決定。
2. **草根風俗的隱喻** - 家屬在面對病人的終末時,常常因為草根的風俗和直接的言語,而難以表達對病人的真實感受,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結。
3. **身為代表的角色** - 家屬往往因為恐懼和焦慮而陷入猶豫不決定,尤其是在決定是否接受終末醫療護理時。
如何協助家屬解決這些困境:
1. **溝通與理解** - 林維君鼓勵家屬在病人的生命關頭時,要去思考和實踐病人對生活的珍視,並幫助病人看到他們所珍惜的一切。
2. **代理的角色** - 她提醒家屬,作為病人的代表,應該基於對病人生活方式的了解,和病人本人的意願來做出決策。
3. **心理支持** - 身為心理師,林維君在病人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協助家人和病人探索在剩餘的生命中,要如何實現所愛,並且完成這些事情。
透過這些方法,幫助家屬在面對生死決定時,更加理解和支持病人,並幫助他們在這極為困難的時刻做出更加有意義和和解的選擇。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