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不只尖叫!教育部推動「防震演練」制度化,學生從小就會保命三步驟

 

地震來了不只尖叫!教育部推動「防震演練」制度化,學生從小就會保命三步驟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現在立刻發生地震,你的小孩知道該怎麼做嗎?

不是跑、不是哭、更不是拿手機拍限動,而是教育部強調的三個關鍵動作:「趴下、掩護、穩住」!

隨著台灣地震頻率越來越高,政府也不敢鬆懈。最近,教育部正式宣布推動全國學校將校園防震演練「制度化」,也就是說——每間學校都要定期進行演練,讓孩子們從小學會保命技巧。

這不只是教小朋友如何面對地震,更是一次提升全民地震防災教育的重要契機。


為什麼要從小做地震演練制度?因為台灣真的太常搖!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是全世界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小震可能天天有,大震說來就來。你可能還記得最近的0403花蓮地震,那天早上,全台不少人被地震搖醒,而學生當時正準備上課。

想像一下,如果地震發生在上課途中,學生們該怎麼辦?

如果沒有經過演練,那只能靠直覺亂跑,後果可能很危險。這就是為什麼教育部強調:「學生保命教育不能只講理論,演練才是關鍵!」

透過校園防震演練的制度化,學校每學期都會實際模擬地震情境,讓學生知道地震來時不能慌,也知道怎麼做才安全。


「趴下、掩護、穩住」到底怎麼做?

說了那麼多,到底什麼是「趴下、掩護、穩住」呢?

這三步驟,來自國際通用的地震應變原則,現在也正式納入教育部的防災課程中。

👉 趴下(Drop):

地震來時立刻趴下,降低重心,避免被搖倒。

👉 掩護(Cover):

尋找堅固的桌子或家具下方躲藏,保護頭部和身體,避免掉落物砸傷。

👉 穩住(Hold on):

緊握桌腳或固定物品,不要隨便移動,等待搖晃結束。

看起來簡單,但臨時來了你真的記得嗎?這就是要靠不斷的演練,把這三動作變成肌肉記憶,遇到地震時才能自動反應。


教育部防災新規定:不只是做做樣子,而是要「會做」

這次教育部的做法,不是只有貼張海報、辦個講座那種表面功夫,而是要把地震演練制度變成「日常」的一部分。

學校會根據地區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劇本,例如:

  • 地震時學生正在走廊怎麼辦?

  • 如果地震後還有火災呢?

  • 電梯裡發生地震該怎麼辦?

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齡的學生都要參與,老師也會受訓,並配合教育部防災資源,讓演練不只是「過場」,而是一次真正的教學。

而且教育部還規定學校要建立「災害通報流程」與「緊急集合點」,並強化校內廣播系統。這些都是為了確保一旦地震真的發生,學校能有條不紊地應對。


家長也該參一腳!別讓孩子演練完,回家什麼都忘了

雖然校園防震演練做得好,但要讓學生真的學會保命,家長的配合也超重要!

以下是幾個家長可以幫忙落實的方式:

  1. ✅ 在家陪孩子複習「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

  2. ✅ 一起檢查家中的家具是否固定,強化孩子對地震防災的敏感度。

  3. ✅ 設定家庭集合地點,萬一地震後聯絡不上也不會慌。

  4. ✅ 下載氣象局或相關App,接收即時地震預警通知。

只靠學校的演練還不夠,防災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其他國家的做法 VS 台灣的進步

國外像是日本、美國加州,也都是地震頻繁地區。他們早就把地震教育當作學校課程之一,不只是演練,甚至還有「模擬地震教室」、「地震VR體驗」等創新教學方式。

台灣這次教育部推動的「地震演練制度化」,其實就是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不只是要學生「做做樣子」,而是真的要把「保命技能」教進腦袋、記進身體。

有些學校甚至結合科技,用簡單的地震模擬器、App遊戲,讓學生在輕鬆的情境中學會正確應對方式,這真的值得鼓勵!


從小養成防震反應力,未來面對災害更安心

與其讓孩子在災害來臨時不知所措,我們更應該在平時就培養正確觀念與行動力。透過校園防震演練,孩子們可以在無壓力的環境下學會面對災害,當真正的地震來臨時,他們也能像英雄一樣冷靜應對。

所以,請大家不要再覺得演練是浪費時間,更不要只是拍拍照、發發限動。這是幫你和你的家人「多活一條命」的重要訓練!

記住,「防災教育不是恐嚇,而是給你力量。」


🧒 地震來了怎麼辦?不是只會尖叫啦😅 教育部現在推動學校定期做防震演練,小朋友從小就學會「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保命功夫早早練起來!💪

#防震演練 #校園防災 #地震教育 #保命三步驟 #從小學會保護自己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