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約70%的民眾雖體重正常,但由於體脂肪率過高,被診斷為「體重正常型肥胖」,建議進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等,以及健康飲食,以降低慢性病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肥胖的定義不僅僅是體重過重,還包括腰圍與體脂肪率的指標。
在台灣,有超過70%的民眾,雖然體重指數(BMI)顯示正常,但體脂肪率卻高於標準,屬於「體重正常型肥胖」。
這部分人群的腰圍與準為男性大於90公分、體脂肪大於25%,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體脂肪大於30%。
這種現象可能與亞洲遺傳基因、高澱粉飲食、久坐生活方式有關,並且許多人誤以為以某些錯誤的方式減肥。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安欣瑜提到,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促進代謝平衡與減少內臟脂肪累積,可以降低三高及慢性病的風險。
她建議採用「211餐盤法」,每餐應含半盤蔬菜、四分之一優質蛋白質,如魚、豆類、瘦肉,以及四分之一全穀類,並避免過量攝取高果糖、高油脂食物。
此外,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與2次肌力訓練,也能促進脂肪代謝。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技醫療產業博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蔡英傑指出,腸道菌群與代謝有關,腸道微生物影響營養吸收與脂肪儲存,並調控體內發炎機制。
調整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導致焦慮、憂鬱,影響睡眠與自律神經,進而影響代謝機能。
因此,建議補充機能型益生菌,以維持腸道菌群穩定,促進脂肪代謝與消化吸收,穩定血糖,並降低體內慢性發炎風險。
- 台灣有超過70%的民眾屬於「體重正常型肥胖」,這意味著他們的體脂肪率高於標準,但體重指數卻顯示正常。
- 肥胖的診斷不應僅依賴體重指數,還應考慮腰圍與體脂肪率。
- 健康飲食,特別是「211餐盤法」,以及規律的運動,如每週150分鐘的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對於降低慢性病風險和維持良好的體質至關重要。
- 腸道菌群與代謝有關,腸道微生物的健康狀況影響營養吸收、脂肪儲存,以及體內發炎機制。因此,維持腸道菌群的穩定對於代謝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 適量補充機能型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穩定,促進脂肪代謝,並降低慢性發炎風險。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