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只是媽媽:母親節前,別忘了她的心理健康

 

媽媽不只是媽媽:母親節前,別忘了她的心理健康

母親節快到了,你準備好怎麼感謝辛苦一整年的媽媽了嗎?鮮花、蛋糕、卡片都是心意,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件事比送禮物還重要——那就是關心她的心理健康

沒錯,媽媽也是人,她有情緒、有煩惱、有壓力,只是太常被我們當作「神隊友」、「超人」,彷彿她不會累、不會崩潰。但其實,很多媽媽每天默默地承受著來自家庭、工作、甚至社會的期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母親節之前,我們能怎麼更懂媽媽,也真正為她做點什麼。


一、別再只說「媽妳辛苦了」——她的情緒也很重要

母親節到了,各大品牌開始推出一波波感人廣告,我們也在群組裡準備買禮物、訂蛋糕,甚至還會開玩笑說:「今年終於記得了吧?」但你有想過嗎?除了這些儀式感,其實媽媽更需要的是被真正關懷

媽媽常常在家庭中擔任多重角色:主婦、工作者、照顧者,甚至是孩子的心理諮商師。但她的內心呢?她也有挫折、壓力、焦慮,只是太常被忽略。

所以在送上禮物前,不如花點時間坐下來問她:「媽,妳最近還好嗎?」這樣的關心,往往比你買的名牌包還溫暖。


二、為什麼媽媽會容易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很多女性在當上媽媽之後,會進入一種「自我犧牲」的模式。她們會把家人放在第一位,自己的需求一再往後排。這樣的模式長久下來,很容易出現情緒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情況,甚至演變成憂鬱、焦慮,甚至倦怠。

而這背後,往往和社會給媽媽的標籤有關。「妳是媽媽,應該堅強」、「妳都沒上班,怎麼會累?」、「媽媽就該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這些話聽起來熟悉嗎?

這些潛規則,不知不覺讓很多女性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也讓她們不敢承認自己其實「撐不住」。


三、媽媽也是人,需要好好被照顧

我們從小被媽媽照顧大,但你有沒有想過,媽媽也需要被照顧?特別是進入中年之後,面臨更年期、孩子長大、甚至職場轉變等人生轉折,她們承受的壓力其實一點都不輕。

很多中年媽媽,在職場上可能要面對裁員風險,在家裡還要照顧年幼孩子或年邁父母。這種「雙重壓力鍋」的狀況,是中年婦女心理問題的高峰期。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中年女性面臨憂鬱症、失眠等問題,但能夠及時求助的卻不多。原因很簡單:她們總是把別人擺第一,從沒把自己的心理健康當一回事。


四、做子女的,能為媽媽做些什麼?

你可能會想:「我又不是心理師,我能幫什麼忙?」其實,不用當專業人士,只要多一點「在乎」,媽媽的世界就會不一樣。

以下幾點,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的:

● 多傾聽,少評論

媽媽說她很累,不要回「妳想太多」。說「我懂妳」、「辛苦了」比什麼都重要。

● 鼓勵她找興趣、出門走走

不管是學瑜珈、參加讀書會、種花種草,都能幫助她重新找回自我價值。

● 陪她就醫不是可恥,是貼心

如果你察覺媽媽常常情緒低落、失眠、甚至講話語無倫次,不要以為她只是「老了」。可能是憂鬱症或焦慮發作了,請陪她一起去看心理師,這比你買什麼保養品都實用。


五、家庭成員一起改變觀念,媽媽才能真正快樂

其實,不只是孩子,家庭關懷也需要爸爸、長輩們一起加入。別再用傳統觀念要求媽媽是「無所不能的聖人」,而是要一起分擔家務、分擔照顧壓力。

媽媽開心了,整個家的氣氛才會變好。記住:媽媽不是神,她也需要休息、需要被了解。


六、政府與社會也該動起來:政策不能只補助育兒金

你可能不知道,其實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媽媽的心理照顧,例如開設媽媽支持團體、心理諮詢、壓力釋放課程等。但這還不夠。

希望未來的政策不只是針對新手爸媽發放育兒金,更應該針對情緒需求設立資源。像是讓媽媽在社區就能找到心理支持據點,讓母親角色不再是孤軍奮戰。


七、別讓愛,只停留在表面

如果你今年只打算買康乃馨給媽媽,或許你可以再多想一點。

當你說「媽,我愛妳」的時候,也說:「媽,妳快樂嗎?」這句話,會是她今年母親節聽到最暖的一句。


讓媽媽的笑容,不只是撐出來的

每位媽媽都值得被看見、被理解、被疼愛。母親節不只是慶祝她的付出,更是一個提醒:我們要用行動關心她的心,關心她的心理健康

今年開始,讓我們一起打破「媽媽一定要堅強」的迷思,讓媽媽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她不只是誰的老婆、誰的媽媽,她首先,是她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讓更多人學會好好愛媽媽 ❤️



💐 母親節將至,除了送禮,更要關心媽媽的心理健康。她們的情緒需求,同樣值得被重視。一起給媽媽更多的愛與支持!❤️
#母親節 #心理健康 #家庭關懷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