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押禁見、拘提、聲押、羈押、收押意思是什麼?差別在哪?

 


台灣人權意識日益高漲,媒體報導犯罪案件時,羈押、拘提、收押、聲押、羈押禁見等法律用語時常出現,但這些詞彙的意義與差異究竟是什麼?

根據司法院在2023年發布的年度報告,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司法程序的理解仍有待提升。鄉民派報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您完整解析這些刑事訴訟法上的專有名詞,並透過實際案例與圖表,幫助您釐清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




偵查程序中的強制處分:拘提、逮捕、傳喚

拘提是檢察官或法官,在特定情況下,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發出的強制到場命令。例如,被告經合法傳喚後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或有事實足認其有逃亡之虞時,檢察官或法官可簽發拘票,由司法警察強制其到場。

逮捕則與拘提不同,它指的是現行犯或準現行犯在犯罪現場,被任何人(包括一般民眾)逕行逮捕,並送交司法警察機關。例如,竊賊在行竊時被發現,路人即可將其逮捕並報警。



羈押:不是判刑,而是一種預防措施

羈押在法律上是一種最嚴厲的強制處分,主要目的是防止被告逃亡、串供或湮滅證據。羈押並非判決,不代表被告有罪,而是為了確保後續偵查與審判程序的順利進行。



羈押的種類與條件

羈押可分為「一般羈押」與「羈押禁見」。

  1. 一般羈押:被告被拘禁在看守所,但仍可與律師、家人、朋友通信或會面,會面過程受監聽。
  2. 羈押禁見:當被告有串供或滅證之虞時,法官會裁定羈押禁見,限制其與外界的接觸,僅能與辯護律師會面。此舉是為了避免被告與共犯或證人串通,影響案情釐清。


聲押與收押:法院與檢察官的互動

當檢察官認為有羈押的必要時,會向法院提出聲請,這個動作就稱為聲押(聲請羈押)。

收押則是法院在收到檢察官的聲押聲請後,經審理認為確實有羈押必要,並裁定將被告羈押的結果。換句話說,聲押是檢察官的「請求」,而收押則是法院的「決定」



完整程序圖解與案例解析

為了幫助您更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我們整理了下表,並搭配一個虛擬案例來說明。

名詞法律地位目的法律程序備註
拘提強制被告到場確保偵查程序進行檢察官或法官簽發拘票適用於經傳喚未到庭或有逃亡之虞者
聲押檢察官的聲請請求法院羈押被告檢察官向法院提出聲請收押是法院對聲押的裁定結果
收押法院的強制處分暫時剝奪人身自由法院裁定羈押法律效果等同羈押,但更強調法院的裁定動作
羈押法院的強制處分防止被告逃亡、串證、滅證收押後的狀態並非判刑,最長不得超過2個月
羈押禁見具高度保密性限制被告與外界通訊、會面法官裁定僅能與辯護律師會面

案例

假設張先生因涉嫌貪污而被檢察官偵辦。

  1. 傳喚:檢察官發出傳票,要求張先生到案說明。
  2. 拘提:張先生未到庭,檢察官認為他有逃亡之虞,簽發拘票將其拘提到案。
  3. 聲押:經訊問後,檢察官認為張先生有串供之虞,因此向法院聲請羈押
  4. 收押羈押禁見:法院開庭審理後,認為張先生確實有串證嫌疑,因此裁定羈押禁見。張先生被送往看守所,不得與家人朋友會面。


常見問題

羈押的時間有限制嗎?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中羈押最長不得超過2個月,但可延長,延長次數以3次為限。審判中羈押的時間則有更詳細的規定。

羈押後會被判刑嗎? 羈押只是一種程序上的強制處分,與最終的判決結果無關。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都推定為無罪。

如果羈押期滿,但案件還沒結束怎麼辦?
 如果法官認為仍有羈押的必要,可以裁定延長羈押。若延長次數已達上限,或已無羈押必要,法官會裁定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等方式來替代羈押



參考資料

來源網站內容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刑事訴訟法》條文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檢察署偵查案件資訊
監察院人權報告台灣司法程序與人權保障相關分析

#羈押 #拘提 #收押 #法律知識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