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腳鐐作用是什麼?監控對象是誰?電子腳鐐Q&A一次看

 


深入了解台灣的「電子腳鐐」

這項科技在台灣的正式名稱是「科技設備監控」,是司法系統用來對特定對象進行追蹤與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分為兩大類別應用,但核心功能都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追蹤佩戴者的行蹤。

根據法務部的統計,佩戴電子腳鐐的性侵假釋犯再犯率僅為0.98%,而未佩戴者的再犯率為1.74%,數據顯示電子腳鐐在降低再犯率上確實有顯著效果。此外,自《刑事訴訟法》修正後,電子腳鐐也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替代羈押,成為確保刑事被告不致逃亡的有效手段。

目 錄

  1. 台灣的電子腳鐐是什麼?
  2. 運作原理與主要功能
  3. 誰需要佩戴電子腳鐐?
  4. 科技設備監控問答集
  5. 台灣電子監控數據與研究



運作原理與主要功能

台灣現行的科技設備監控裝置主要採用GPS衛星定位技術。這款裝置通常佩戴在腳踝上,外觀堅固且具備防水功能,但仍需避免長時間浸泡。它內建的電池需要每天定期充電,以確保訊號持續穩定。

裝置會實時記錄佩戴者的位置資訊,並將數據回傳至監控中心。系統會根據個案情況設定活動範圍

  1. 允許區域 (Inclusion Zone): 佩戴者被允許活動的場所,例如住家、工作地點、學校或醫療院所。
  2. 禁止區域 (Exclusion Zone): 佩戴者被禁止進入的區域,例如被害人住處、特定娛樂場所或犯罪地點。

如果佩戴者進入禁止區域、超出允許範圍,或是試圖破壞、取下裝置,監控中心會立即收到警報。這使得執法單位能及時介入,防止違規行為的發生。



誰是科技設備監控的對象?

依據不同的法律規定,會對兩種主要對象實施科技設備監控:

  1.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 這是電子腳鐐最初在台灣的主要應用對象。根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0條,對於假釋中或服緩刑的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觀護人可報請檢察官許可,對其實施科技設備監控。此舉旨在嚴密監控其行蹤,避免再犯。
  2. 刑事案件的被告: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6-2條,當法院考量人權保障與公共利益後,若認為有必要,可命被告佩戴電子腳鐐作為停止羈押的替代措施。這意味著,對於有逃亡之虞、串供滅證或再犯之虞的被告,法院可選擇以電子監控取代收押,使其能在受審期間保有部分人身自由,同時確保其不會逃逸。



科技設備監控問答集

問:佩戴電子腳鐐後還可以正常生活嗎? 答:可以。電子腳鐐的目的是確保佩戴者不會逃亡或再犯,而非全面限制其行動。只要遵守規定的活動範圍與時間,佩戴者仍可正常上班、上學、看病,甚至可以有基本的社交活動。

問:破壞電子腳鐐會有什麼後果? 答:後果非常嚴重。企圖破壞或取下裝置會立即觸發警報。根據《刑法》第138條,毀損公務員職務上掌管之物品,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若佩戴者為假釋犯,其假釋可能會被撤銷,直接發監執行剩餘刑期。

問:為何會有人說電子腳鐐是「電子監獄」? 答:部分學者或人權團體認為,電子腳鐐雖讓人免於坐牢,但其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性質,以及可能造成的社會污名,實質上是一種擴大化的控制手段,將司法觸角延伸到佩戴者生活的每個角落,故有「電子監獄」之稱。



台灣電子監控數據與研究

來源主要發現
法務部佩戴電子腳鐐的性侵假釋犯再犯率為0.98%,遠低於未佩戴者的1.74%,顯示監控成效顯著。
《刑事訴訟法》將科技設備監控納為羈押替代處分,使法官與檢察官在面對有逃亡之虞的被告時,有更彈性的處置選項。

#電子腳鐐 #科技設備監控 #假釋 #緩刑 #刑事訴訟法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司法改革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