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視角:給高敏感、高同理心的人一封信:別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
目 錄
- 前言:停止用你的「善」消耗自己
- 尊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 數據怎麼說?臺灣人心理健康現況
- 為什麼你總是感到疲憊?
- 律師觀點:保護自己,是你的權利
- 常見問答:保護自己,不傷人際關係
- 溫暖自己,才能溫暖別人
停止用你的「善」消耗自己
身為一名律師,我經常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處理各種衝突與糾紛。有時候,這些爭執並不是來自惡意,而是源於「無法理解」。我們都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卻忘了這世界上沒有人的人生劇本會一模一樣。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各自不易,個人所求不同,各自立場不一,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這段話不只是哲理,更是一堂寶貴的法律與心理學課程。它告訴我們,尊重彼此的差異,才是避免衝突,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尊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總覺得自己需要「說服」別人,讓他們認同你的觀點,或者總是將別人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們?
這其實是一種「情感消耗」。當你過度在意別人的情緒與感受,甚至將他們的價值觀強加在自己身上,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我。就像楊絳先生說的:「思想不在一個高度,尊重就好;三觀不在一個層次,微笑就好。」與其費力地想去改變別人,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鄉民派報 x 【藍海饌】冠軍牛肉麵料理包🌟強力推薦
數據怎麼說?臺灣人心理健康現況
我們常說要「同理心」,但過度的同理,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的危機。根據 2023 年國泰人壽發布的《臺灣心理健康白皮書》調查顯示,有高達 8 成 8 的國人自評心理健康狀況不及格,且有超過 6 成的人長期處於「輕微或中度憂鬱」狀態。這個數字令人震驚,也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不再是個人的事,而是需要被社會正視的議題。
這些數據也反映出,許多人可能正在因為人際關係的困擾,而默默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當我們無法找到一個適當的界線,保護自己的心理空間時,我們就可能成為這些數據中的一員。
為什麼你總是感到疲憊?
- 沒有界線:你是不是總是被身邊的人當成「垃圾桶」,傾聽他們的抱怨與煩惱?
- 過度承擔:你是不是總覺得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甚至犧牲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 尋求認同:你是不是總是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希望獲得所有人的認同?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點,那麼你正在用自己的能量去填補別人的缺口。這種無止盡的付出,會讓你的內心變得空洞,最終導致身心俱疲。
律師觀點:保護自己,是你的權利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明白「界線」的重要性。在法律上,我們講求「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在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你有權利保護自己的情緒、時間與價值,也有權利拒絕那些讓你感到不適的人事物。
你不能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別人該走的路。同樣地,你也不必讓別人用他們的標準來定義你的人生。你認為的康莊大道,可能是別人的荊棘之路;你認為的精彩人生,也許是別人牢籠的枷鎖。請學會放下,放下那些不屬於你的責任,放下那些對你不公平的期待。
常見問答:保護自己,不傷人際關係
如何拒絕別人,才不會讓關係變差?
- 練習說「不」:試著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表達自己的界線,例如:「謝謝你的信任,但我現在真的無法幫忙。」
- 給予替代方案:如果你真的無法協助,可以提供其他的建議或資源,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 解釋原因:簡單說明你無法幫忙的原因,但不必過度解釋或道歉,例如:「最近工作比較忙,可能沒辦法分心。」

鄉民派報 x 【藍海饌】冠軍牛肉麵料理包🌟強力推薦
如果我改變了,別人會不會覺得我變得很冷漠?
改變是為了更好的自己,不代表你變得冷漠。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理解並尊重你的選擇。那些因為你設立界線而離開你的人,或許本來就不是你人生中重要的存在。
如何避免被別人消耗?
- 減少無效溝通:當你發現對方的對話只是在抱怨或尋求情緒支持,但沒有想解決問題時,可以試著結束話題,或轉移焦點。
- 設立時間限制:如果你真的想幫助對方,可以明確告知你只有多少時間,並遵守這個約定。
- 專注於自己: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留給自己,做那些讓自己感到快樂與滿足的事。
溫暖自己,才能溫暖別人
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陽光的人,風和日麗時可以溫暖別人,而在寒風刺骨的時候,也可以溫暖自己!
如果你也認同這個觀點,並且想了解更多身心健康的資訊,歡迎來「鄉民派報-健康智庫」粉絲專頁看看,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想問問你,你覺得保護自己的情感界線,最難的地方在哪裡?留言跟我分享吧!
#律師視角 #同理心 #情感消耗 #高敏感 #心理健康 #自我保護 #健康智庫 #EZshare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