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演算法餵養你的人生:你有多久,沒看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了?

 


你有多久,沒看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了?我是說,那種會讓你皺眉頭、本能想滑掉的觀點,那些和你的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資訊

你可能會想:「我每天滑手機,資訊超多的啊!」但你有沒有發現,演算法其實是個「太懂你」的朋友?它像個貼心的管家,只會端上你愛吃的菜。你喜歡搞笑短影音,它就給你源源不絕的笑點;你對投資理財有興趣,它就給你一堆穿西裝的人教你怎麼財富自由

久而久之,你的資訊世界就變成一個極度舒適,但也極度封閉泡泡。在這個泡泡裡,你只會看到你喜歡、你同意、你早就知道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精密的「設計」。


目  錄

  • 演算法的甜蜜陷阱:為何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 只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會怎麼樣?
  • 打破資訊泡泡:主動尋找不舒服的觀點
  • 實用建議:你可以這樣做
  • 常見問答



演算法的甜蜜陷阱:為何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這並不是誰的錯,因為人天生就喜歡聽「順耳」的話。當你感到疲憊時,你不會想聽別人叫你「加油、堅持」,你更想看到有人說:「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錯的是這個世界。」演算法精準捕捉了這種人性,開始餵養你這種情緒上的「心靈雞湯」。

然而,當你只接收讓你感覺良好的資訊時,你就會慢慢變成那樣的人。你以為自己在接收新知,但其實只是在打造一個越來越像自己的「訊息回音室」。你的觀點被不斷放大、被回聲、被驗證,但從來沒被質疑過


只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會怎麼樣?

當你的觀點從未被挑戰,你會變得固執自以為是,甚至開始排斥與你不同的聲音。你不再思考,只剩下堅定的「立場」。這就好比只吃單一食物,身體會缺乏必要的營養思考也會變得僵化

根據一份由《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高達 68% 的社群媒體使用者表示,他們主要從社群平台上獲取新聞資訊

然而,這也導致了兩極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更容易相信與自己政治立場相符的假新聞。這證明了資訊泡泡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它正在悄悄地影響我們的認知判斷


《米其林推薦店》暖心暖胃孝親❤️閏月豬腳麵線 / 免運限定


打破資訊泡泡:主動尋找不舒服的觀點

為了避免陷入資訊繭房,我養成了一個小習慣:每隔一陣子,我會特地去看看那些我不認同的東西。有時是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作家的文章,有時是那些我本能想說「你在供三小?」的觀點

這不是為了找碴或生氣,而是為了提醒自己:「世界不只有一個角度。」

我很喜歡蔡康永說的一句話:「如果你只讀自己喜歡的書,你永遠只能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書,也適用於我們每天滑過的短影音貼文留言


實用建議:你可以這樣做

  • 定期「清理」你的追蹤名單:追蹤一些與你觀點相左,但言之有物、理性討論的意見領袖
  • 嘗試新的資訊來源:除了你習慣看的新聞媒體,試著看看其他立場媒體報導。
  • 刻意搜尋「反面」資訊:當你對某個議題有特定觀點時,試著搜尋與你相反的論點,並理解背後的邏輯
  • 與不同觀點的人交流:在安全、尊重的環境下,和朋友家人討論社會議題

真正的自由,不是從不被影響,而是你有能力選擇「被什麼影響」。傾聽不同的聲音,接受會讓你不舒服的資訊,才能幫助我們走出我相信的世界,勇敢面對真實的世界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健康新知多元觀點的文章,歡迎追蹤「鄉民派報-健康智庫」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Zshare.goit.com.tw。在這裡,我們鼓勵大家一起探索,一起思考


常見問答

Q:演算法只推薦我喜歡的東西,這對我的資訊吸收有什麼影響?

演算法的個人化推薦會讓你陷入資訊繭房,長期下來會讓你視野狹隘思考僵化,且更容易相信假新聞,因為你只會接收到支持你既有觀點資訊

Q:如何讓自己看到更多不同的觀點

你可以主動追蹤與你立場不同但具備公信力媒體意見領袖,或是在社群平台上使用「關鍵字搜尋」來探索不同視角資訊

Q:為什麼打破資訊泡泡對我很重要?

打破資訊泡泡能幫助你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讓你更全面地理解複雜議題,並避免被單一觀點誤導,進而做出更理性判斷


《米其林推薦店》暖心暖胃孝親❤️閏月豬腳麵線 / 免運限定

#演算法 #資訊繭房 #資訊泡泡 #批判性思考 #多元觀點 #社群媒體 #假新聞 #鄉民派報健康智庫

張貼留言

0 留言